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文明播报

用文字的灯盏,照亮诗意旅途——访诗人吉尚泉

发表时间: 2018-03-12 | 来源:

人物简介
  吉尚泉,男,出生于1969年,辽宁建昌人,辽宁作协会员。有诗歌刊载于《星星》《牡丹》《北方文学》《诗刊》《上海诗人》《绿风》《诗潮》《诗歌月刊》《诗林》《诗选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散文诗》《边疆文学》《中华文学选刊》《佛山文艺》《星河》《海燕》《安徽文学》《陕西文学》《北方作家》等期刊杂志。曾被评为“十佳关东诗人”。
  著有诗集《六股河,多少黎明一晃而过》、报告文学集《创业魔法师手记》、文集《岁月的手记》(合著)。现系《辽宁个体私营经济》《作家周刊》《关东诗人》《建昌文艺》特邀(组稿)编辑。
  2017年是他诗歌创作最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他创作的120多首诗歌作品先后在《诗刊》《星星》《北方文学》《滇池》《都市》《散文诗》《中国诗人》《甘肃日报》《辽宁日报》《佛山文艺》《作家周刊》等近二十家报纸期刊上发表,共达19万字。
  有人说他是诗坛的新兵,也有人称他为诗界的长者。而他说,无论如何,一切都将成为过去。犹如一首孱弱或者豪迈的诗,读者自有见地。在时间的长路上,留下的不仅有辉煌和荣誉,也有迂回和崎岖。而自己所要做到的,就是坚持和努力。
  他,就是我市的签约作家吉尚泉。
  诗歌的路上,只有春天
  三月,总会给他莫名的冲动。甚至不经意的一缕风,也令他感慨万千,生出奔跑或者飘忽的想法。于是,一首首有关春天的诗破土了。
  三月,总会激起他被掩埋的火种,当时间的闪电刺破长夜的乌云,他会在每一个温暖的午后,梦回故乡……
  2018新年伊始,吉尚泉就用自己的作品,吹响了出发的号角。他的诗作《踏雪》被《星星·诗歌原创》刊发,诗作《月光下》在《作家周刊》刊出,并有3组诗,先后通过《北方文学》《辽河》《华星诗坛》的终审,有望于近期刊载。
  “诗歌的路上,只有春天。”采访中,吉尚泉信心满满,正在酝酿新的诗篇。
  熟识吉尚泉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是建昌县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员工,在120分贝的机声里从事并不轻松的劳动。在简单枯燥的流水线上,他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亦收获了许多同龄人无法获得的生活体验。汗水滴落的瞬间,是他诗心的一次飞翔,沿着层层布浪,织布机给了他对于人生更多的思考。
  吉尚泉1988年在企业参加工作,很快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任教练员。同时,他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购买《诗刊》《诗神》《诗林》《星星》等诗歌刊物,并参加了沈阳文学艺术院组织的文学函授班学习,跟随战青、吕志贵、黄世俊等老师学习文学创作,并连续三届被学院评为优秀学员。
  但那时候,吉尚泉只是对文学由衷热爱,对各类文学体裁的认识和书写,还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许多作品,还是稚嫩和肤浅的。尽管在短短几年时间,他创作了1000余首现代诗,可最终得以发表的总是凤毛麟角。有时候,甚至几个月没能发表一首诗。而他,依然坚持写,坚持自己骑着自行车“跑”四五公里的路,把那一首首撰写得工工整整的诗作,投进绿色的邮筒。
  回忆起三十年前的往事,吉尚泉最难忘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如火如荼的文学浪潮。他记得当年在沈阳文学院函授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超过10000人,而建昌县的文学爱好者多达1200人,甚至他所在的纺织厂也在这场热潮中成立了文学社,创办了一份《三月》小报,社员超过100人。也许是当年这样的一种氛围,化作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光芒。也许,是他的血液里,原本就有诗歌的基因,从那以后,吉尚泉就再也无法割舍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尽管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经历过许多挫折甚至失败的打击,但他总是很快就调整好心态,用一颗充满阳光和执拗的心,去书写属于他的长短句。
  因为他坚信:诗歌的路上,只有春天。
  内心的灯盏,是跳跃的文字
  文字,是一场苦旅。2010年前,吉尚泉发表在各级期刊杂志上的诗作不是很多,偶尔在一些报刊上零散地发表一些千字的小说、散文,更多的是他采写的各类新闻报道。他说,那段时间,国内一些文学期刊或停刊,或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幅缩减文学作品的版面,许多的文学社团不复存在,坚持的少之又少。在那种情况下,他的诗歌创作遭遇了瓶颈,而当时各种诗歌流派潮起潮落,像他这样初出茅庐的诗歌爱好者,能够坚持下来就已经很难得了。
  他痛苦,他徘徊。他叩问自己该何去何从。
  好在建昌还有许多文朋诗友,好在家里还有教书的父亲在默默支持着他,好在《辽宁个体私营经济》杂志的张宜昌主编,还一直在为他的诗作指点迷津……
  “我内心的灯盏,是这些无言而跳跃的文字。”在20余年漫长的时光中,吉尚泉几乎每周都创作几首诗歌。这些作品里,有他对美好生活的礼赞,有他对家乡山水的讴歌,有他对企业困境中的思索,有他对城市生活的审视……
  同时,吉尚泉依然乐此不疲地订阅相关的诗歌类期刊杂志,对那些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诗作反复研读,从中学到了许多写作技巧。
  “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用在吉尚泉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回首三十多年走过的诗歌之路,他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坚持下来了。
  “一个人如果坚持用三十年时间去做一件事,他一定会有收获的!”说到这,吉尚泉开心地笑了。
  在中国诗歌界的八大期刊中,除《扬子江诗刊》外,吉尚泉在《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均发表过作品。2010年以来,吉尚泉在正规期刊杂志上累计发表诗歌作品近100万字。
  在依旧的涛声里,有紫燕的翻飞
  2010年前,吉尚泉创作了2000多首诗。2000多首诗歌,仿佛2000多份食粮,更像是2000多盏灯,不仅给吉尚泉以温暖,也照亮了他脚下的路。
  每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他总会高昂着头,用激情和热血,去面对所有的困难和挑战。
  每一个寒风肆虐的夜晚,他总会在思想的高处瞭望远天,在灵魂的家园耕耘青青的麦垄。
  刚过不惑之年的吉尚泉,在2012年创作出《记忆的花朵》(组诗),在参加由辽宁省作协和绥中县政府联合举办的“辽宁东戴河——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记忆的花朵》(组诗)在《中华文学选刊》刊载。这些成绩,是他现代诗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他诗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在此之前的作品趋于直白,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一花一草的吟咏。自此之后,吉尚泉的作品在写法上更自由,作品的视野更开阔,挖掘更深刻。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有如此的变化时,他沉思了一会儿,说:“也许是一个人对事物在不同阶段的认识所决定的。比如,在依旧的涛声里,有紫燕不同的翻飞。”
  不难看出,吉尚泉好像又回到了三十余年前,好像还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整日里风风火火的样子,忙忙碌碌地写诗和工作。
  随着思路的打开、理念的更新,吉尚泉的作品以不同的风格呈现出来,最重要的是,作品思想的深度挖掘和独特感悟。比如一个题目,他可以写两首甚至多首不同的诗。比如一个主题,他可以写不同题目的诗,每一首诗又各不相同。比如《有人在我梦里割草》,他先后写了两首,两首诗各具特色,都在不同的杂志上得以发表。比如《夜宴》,他先后写了四首。
  吉尚泉的诗,关注的是那些看似平凡而普通的生活片段,但在他的笔下,却饱含人生的哲思,是对生命和现实生活最美好的歌吟。比如他发表在《牡丹》头题上的一首《雷同》,就是具有很强生命体验的作品:其实,我喜欢更多的雷同/那些相似的事物,让我一次次忘记忧愁//比如你说过的话,比如村口的挥手/没有什么不同,比如这寂寥的夜晚/我写下的文字,突然的抒情//在秋天,故乡的玉米有着相似的色彩/一滴汗水,从苍老的脸上滚落下来//空旷的山谷是雷同的,一望无际的沙漠是雷同的/一个人的野心和善良是雷同的,甚至/一缕秋风越过远山时的呼啸,归家的心情/如出一辙//如果允许,我想忽略更多的细节/忘记一些色彩和荣耀/只在一个个雷同的日子/做着雷同的事情。
  每一座山峰,都是搬不动的叹词
  接受采访时,吉尚泉说他酝酿了很久,想写一组有关辽西山峰的诗,甚至这组诗的题目都拟好了,就是《每一座山峰,都是搬不动的叹词》。但他却迟迟没有动笔,这首诗便成为他心中不落的风景。
  2016年5月,他的第一部诗集《六股河,多少黎明一晃而过》由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部诗集里,以及他发表在其它期刊杂志上的作品中,有许多描写辽西山水的作品,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他千万次感动之后亲切的呼唤。比如《风吹故乡》《故乡的小河》《车过故乡》《车过葫芦岛》《深夜中的大凌河》《在白狼山脚下》《在养马甸子赏花》《七月的立龙山》《在老帽子山下放马》等等。
  吉尚泉不但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还时时刻刻关注和关心诗友及其作品。他一边用自己的笔高歌大千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一边尽自己所能,为身边熟悉和陌生的诗友无私奉献,积极创造条件,为那些有潜力的作者牵线搭桥推荐作品。据了解,经他组织、推荐的诗歌作者多达130余人,遍布省内外,在《作家周刊》《关东诗人》《辽宁个体私营经济》《建昌文艺》《诗歌周刊》等媒体发表各类作品340多首(组)。
  2015年春,吉尚泉在《长江诗歌》报上组织一次“辽宁诗歌大展”。这次大展历时一个多月,吉尚泉与报社和辽宁籍诗人的多次沟通,最后有53名辽宁籍诗人在《长江诗歌》报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这件事在国内诗歌界引起较大反响,我市诗人刘抚兴、赵坤、陆兴志、白频、冷万国、李广智等逐一亮相大展。
  今年1月,吉尚泉多次协调,最后由他编辑的“葫芦岛作家专版”在吉林的《作家周刊》四版集中推出,孙琳、吉广旭、马俊清、刘党等18位葫芦岛籍作家、诗人在该刊上发表作品,这对于提升葫芦岛知名度,扩大葫芦岛作家、诗人群体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吉尚泉还先后担任中国诗歌流派网、《岁月》杂志论坛、《关东诗人》论坛、《西部作家》论坛、墨舞红尘、盛京文学网等网站的诗歌版版主、编辑,无偿为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评点作品,回答他们提出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在由沈阳市文联主办的盛京文学网站上,吉尚泉先后十余次为会员上课,讲解现代诗的创作经验和体会。对当前诗歌走向和发展进行梳理,赢得了省内外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好评。
  虽然这些活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吉尚泉坚持认为,文学和诗歌之所以能延续发展数千年,是因为每一位热爱和从事文学和诗歌创作的人,都有一份弘扬和传承的责任。
  面对远山和浮云,面对辽阔和蔚蓝,面对春天的惊雷和午后的阳光,吉尚泉还要继续追寻在诗意的路上,用他自己的方式,歌吟脚下的大地和亲人。
  因为他知道:每一座山峰,都是搬不动的叹词。
  因为他坚信:文字的灯盏,可以照亮诗意的生命旅途。(来源葫芦岛新闻网)

图说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