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文明播报

金色志鉴贯古今--访史志专家蔄茂安

发表时间: 2017-09-04 | 来源:

  人物简介
  蔄茂安,男,1947年2月生,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作家、编审,中国地县年鉴学会秘书长,辽宁省年鉴学会副会长、兴城市史志学会会长、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
  他自1986年开始从事地方志撰写工作。1996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曾任兴城市档案局局长,主编《兴城年鉴》、《兴城市志》、《兴城旅游》等书刊,兼任《中国大众实用年鉴》副主编。2006年成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鉴坛清风》、《千年觉华岛》、《兴城志略》等各种著述30余部。他还长期担任中国年鉴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年鉴研究会地县研究组组长职务。1999年被授予“全国年鉴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10月,被评为“中国年鉴杰出贡献人物”,邮电部为其发布个人纪念性邮票。2016年其事迹在全国大型辞书——《文化传承》发表并被选为封面人物。本人传记在《中国地方志学者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葫芦岛年鉴》、《艺术人生》等200余种辞书上刊载。
  兴城首山脚下,有一处被当地人唤作“红军楼”的所在。蔄茂安的家就位于“红军楼”内的住宅楼上,50余平方米的居所,大部分空间摆满了书籍,与书为伴。
  70岁的蔄茂安看上去并不显老,高挺的身材,浓黑的头发,总是笑盈盈的眼神,给记者一种亲近感。
  8月,盛夏的一个午后,在蔄茂安的居所落座以后,他给记者拿来刚刚出版的由他撰写的《兴城志略》。承载着地方璀璨历史的《兴城志略》自今夏出版后受到热捧,已有十余家网站、报刊和电台、电视台陆续刊播消息和评论。《兴城志略》是蔄茂安历经十余年艰辛考证、潜心数载编纂而成的大型地方史书。该书上迄群雄逐鹿的大辽王朝,再现兴城地区震惊华夏的明清鏖战、风云变幻的中华民国史和解放战争史,直至繁荣发展的今日兴城,是纵横千年的地方鼎盛通史。这本书章回叙体,文约事丰,东北新闻网、以及长春、大连等地网站及本地媒体相继报道,《葫芦岛社会科学》也以连载的形式刊登。“走红”的《兴城志略》,引发了文史工作者和外地到兴城游客的关注与好评。
  甘于清苦编纂年鉴
  记者与这位曾经被邮电部为其发行过个人纪念邮票的史志专家在一起谈论的第一个话题,就是他的姓——蔄。
  蔄茂安属于在战乱中闯关东一族的后代,他家在孔孟之乡、有全国高考状元县之称的山东省文登市。曾祖父为清末太学生,主编《蔄氏家谱》,在极具文化渊源的文登一带威望极高。几个爷爷都从事文化教育,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后经变故远离家乡,辗转流离迁到东北,并于兴城落户。他的父母极为崇尚蔄氏先人的治学家风,牢记祖训,悉心传承。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把七个子女全部送进学校,都学有所成。
  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后天的勤奋努力,使蔄茂安在校读书时就成绩优良。参加工作后先后四次远赴山东寻亲问祖,走访考察。在历经十多年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长篇力作《蔄氏溯源始末》一文,由国家级刊物《中国地方志》和辽宁省和黑龙江省政府网站、刊物发表,并被百度采用。
  在兴城市东辛庄镇下乡两年后,蔄茂安被选拔到兴城市政府从事文秘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年鉴工作也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起来。兴城县委将长期作秘书工作的蔄茂安调任《兴城年鉴》主编。年鉴编纂条件艰苦、辛苦、清苦,是许多人不愿为不敢为之事,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工作。蔄茂安欣然领受这一职务,意气风发地迎接挑战。
  1986年初,蔄茂安任《兴城年鉴》主编时,全国县级城市中专门设立年鉴机构的唯有兴城。作为年鉴主编,蔄茂安投入了全部身心。兴城市从各个学校抽调几位退休的老教师充实到年鉴工作中,在各方协同努力下,年鉴工作顺利进行。
  《兴城年鉴》近百万字,而收集上来的材料就达五六百万字之多。为了把年鉴编好,蔄茂安把各个部门送上来的材料都认真审阅。在组织各个部门撰写材料人员的培训班上,蔄茂安详细部署写作的注意事项和编纂大纲。即使这样,也有部分材料不符合要求。有的材料只能用一半,有的甚至需要重新撰写。
  那是蔄茂安最忙的时候。他养成了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的习惯。早晨上班前,他在家专心编辑年鉴,撰写稿件。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所有稿子都是用笔写出来的。为了专心撰写,蔄茂安推掉了各种社会活动。家、食堂、单位三点一线,一直持续到他退居二线。
  由于有在辽宁日报工作的经验,蔄茂安对文字要求很严格。年鉴在沈阳印刷,他亲自坐火车去沈阳校对稿件,在火车上,蔄茂安也抓紧时间看稿子。在他的努力下,《兴城年鉴》的差错率降到了最低。《兴城年鉴》在编纂体制、框架设计、条目组织上均为上乘,并在全省、全国多次评比中摘得桂冠,成为全国县级年鉴的楷模。蔄茂安退居二线时,《兴城年鉴》已经编纂15年,他本人早已成为中国年鉴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县级唯一一名),并担任中国地县年鉴学会秘书长、中国地县年鉴研究组组长,成为全国县级年鉴深孚众望的领军人物。2009年9月10日,蔄茂安以全国市县首席代表身份当选中国年鉴三十年杰出贡献人物(全国30名,其中县级2名)。邮电部为其发布个人纪念性邮票,使其成为全国年鉴工作领域中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
  求证史实潜心研究
  对历史的那份痴迷,让蔄茂安养成了细致和追根问底的习惯。为了求证史实,蔄茂安多次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省图书馆、锦州市图书馆查找资料。
  在研究兴城历史的过程中,蔄茂安对兴城多位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着重从我国明、顺、清历史节点上对其进行剖析,以求得较为客观、准确的定位。对吴三桂的评价,蔄茂安在他的新书《兴城志略》中有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吴三桂继袁崇焕等任宁远总兵官,抗击清军近20年,后降清又叛清,建立大周王朝,又终遭覆灭。吴三桂大起大落的人生轨迹正是与他在1644年的风云突变有关。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甲申年。这个甲申之春的月余时间里,华夏中国风云突变,政权更迭奇特而又诡异,让明王朝对自己二百多年的王冠落地始料不及;让李自成对拥有百万大军却折戟山海关难能猜度;而始终不能逾越宁远卫城的清军,却能在明军庇护下轻松进占北京并一统华夏也大大超出原定预期,如此王朝更换可算是中华千年史上的一大奇观。首先,这不能不说是博弈各方在政治、经济、军事较力的结果,但也与驻守宁远城的明军几番“哗变”不无关系,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吴三桂进京勤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寒冷的甲申之春,“三国”都向进京勤王的吴三桂抛出了橄榄枝。三月十日,崇祯帝下旨令吴三桂放弃宁远城,进京勤王,封为平西伯。二十日,李自成攻占北京后,立即给吴三桂授以四万两犒银和“通侯之赏”。而清朝对与之对峙的吴三桂早就以汉族降将最高级别的待遇相许。在这个鬼魅般的甲申之年,各方都把吴三桂这个重要筹码加在自己一边,吴三桂也就成了中华大地上最热门的人物。而对这些祸福难料之音,一时间让吴三桂举棋不定,多次变更,几番易主。
  吴三桂本效忠明朝,孤军奋战,拒不投降,直至明亡才投降李自成,投奔大顺朝。又因李自成“拷掠其父,抢夺爱妾”,猛然转向与之常年作战的清军,并亲自引领清军开进北京,最终助清军入关一统江山。明末清初的甲申之年,正是吴三桂的三主择一而定乾坤的。
  “一座宁远城,半部明清史。”作为史志教授的蔄茂安对这座古城的历史研究也很深入。在他看来,兴城的历史应该有千年。
  在长期修撰年鉴和市志的过程中,蔄茂安在查阅和研究《契丹国志》、《辽史》、《皇朝实录》等一系列文献古籍以后得出结论,早在辽代,当时的萧太后就曾赐名兴城县。辽代以前兴城地方因交通闭塞鲜有人迹,多由瑞州、柳城和来远等县分管,更无县名。萧太后将从铁岭兴州掠来的200户、1000余名汉民安置于此,命名兴城县,管理兴城河流域及桃花岛,也就是现在的觉华岛,兴城县名由此而来。有纪念兴州之民来此建城的直意,也寓意新兴之城、兴盛之城。虽然明朝的时候被改为宁远,但时隔千年,兴城又叫回了自己最初的名字。
  兴城和觉华岛是辽国的圣地、宝岛,几位皇帝对它都情有独钟。先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从库莫奚人手中掠得中京(即宁城)地,但把本应属中京的桃花岛(后改觉华岛、兴城县治所)单独划归弘义宫(即行宫)管理,属中央直辖。这在当时体现了兴城对于辽国的重要性。当时的辽朝,其佛学教育的兴盛和普及远胜于北宋。寺院作为佛教神权的代表,佛教信仰深入人心,寺庙教育是辽代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蔄茂安说,佛教发达也是当时兴城和觉华岛在辽代鼎盛发展的原因之一。
  蔄茂安在研究中还发现,兴城在当时的辽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涌现出很多风云人物。其中最杰出的要数在兴城任知县、后跃升为辽国楚齐王的辽皇侄耶律胡古都了。据《皇朝实录》记载,耶律胡古都通晓唐宋文史,在兴城知县任上置流民、劝农桑、兴教化、事盐铁……各安生业,几年就把兴城县治理得比较富庶繁荣。
  呕心沥血撰写史志
  兴城历史上共有6次修志,解放后进行过两次。然而,两次修志却又均因种种原因而搁置。编写新市志的使命落在了蔄茂安的身上。面对重重困难,蔄茂安毫不畏缩,使出浑身气力向《兴城志略》发起冲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蔄茂安把时间交给了图书馆、档案馆阅读书刊、查阅史料,并在网络上广泛搜索,以使自己占有的史料愈加完备,眼界更为开阔。同时,蔄茂安与许多领导及过去的老部下保持联系,以获得最新、最全的信息来源。
  退居二线不久,蔄茂安编写的《兴城古今人物》、《兴城党史人物》、《兴城人才谱》、《地方知识500题》等书籍出版。这些年,蔄茂安又接连发力,将《鉴坛清风》、《千年觉华岛》等书籍面世。这些著作都为编纂纵贯千年的《兴城志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时的蔄茂安,虽已年过六旬,但仍壮志雄心,激情豪迈。他每天黎明时起床,连续奋战,以史学家的笔触,给千年兴城铸就华彩乐章。耗时逾一年,这部长达30多万字《兴城志略》书稿终告完成。以此圆了他多年的夙愿和许多家乡人的史志梦。
  如此长期高强度的劳动,使蔄茂安的身体不堪重负。他过去早已痊愈的胃病复发,不得不挤出时间去医院诊治。但他一边诊治,一边仍坚持写作。如此历经数月,大型志书《兴城志略》如期出版。
  蔄茂安在校读书期间一直是学生会干部,工作期间又接连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全国、省先进工作者。从事年鉴事业,多次在省和全国评比中获得佳绩。他著书立说达数十部,抛洒文字千万字。
  蔄茂安眷恋故土,热爱家乡,执着史志文化事业。他曾有多次调动和提升的机会,但为了热爱的史志工作,他都先后放弃了。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作为兴城高中学生会主席插队下乡,很快就从知青中被选拔到县政府机关,随即又被选调到辽宁日报社。但他却选择返回家乡从事史志工作。退居二线之后,他也没有让史志事业上就此止步,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事业中。
  退休以后十多年的时间里,蔄茂安仍然参加葫、兴两市志书的编撰和审定工作,仍然对基层单位编写志书的邀请如约而至,并定期前往全国各地、各个单位做年鉴学术报告和有关地方文化方面的演讲。今年年初,蔄茂安又应邀担任总编纂,参加《兴城公安志》的编辑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确立篇目的基础上,他兢兢业业地投入到编纂《兴城公安志》的工作当中。同时,他又撰写出一篇篇文章在报刊发表,创作出一部部书籍问世。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这是蔄茂安史志人生的真实写照。如今,他仍然不知疲倦地从事着自己所热爱和擅长的史志工作,行进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大道上。(来源葫芦岛日报)

图说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