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文明校园巡礼

让“木耳宝宝”带领村民奔小康

发表时间: 2017-03-21 | 来源:

  “全村248户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去年有44户贫困户脱贫,靠的是村里刚刚发展起来的黑木耳种植产业,剩下的43户争取年内脱贫……”这是吸引到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的最初原因。

    从新城区出发到黄木杖子村,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进入加碑岩乡境内后,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转过27道弯,才抵达大山深处的黄木杖子村。“不好意思,我下来晚了,让你们久等了。”2月23日上午10时45分,在黄木杖子村党支部见到黄木杖子村党支部书记贺玉复时,她一脸歉意。贺玉复家离村部还有3里多的路,还得往大山深处走。山里人,把从山里往外走叫“下来”。原本记者以为贺玉复来晚是因为前一天降雪,道路湿滑难行,却不想,贺玉复接下来说的话却是“我已经三个晚上没睡觉了,这一大早上,木耳生产基地的事儿太多,得安排开了,我才能下来。”这让记者对这位刚刚40岁的女性村党支部书记更加好奇。为什么三晚上没睡觉?春寒料峭,一大早上木耳生产基地有什么活儿这么忙?

    在跟随贺玉复前往“贺家福木耳生产基地”的时候,贺玉复介绍了黄木杖子村的基本情况:黄木杖子村808口人,600多亩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贫穷似乎是黄木杖子村“与生俱来”的烙印,村里许多年纪大的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2013年,从13年村妇女主任岗位走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的贺玉复坚定了一个信念:带着全村老百姓致富奔小康。

    当年,结合黄木杖子村柞木资源丰富的实际,贺玉复在网上学习了黑木耳种植技术,试种成功后,2014年她着手成立了“绥中县贺家富木耳专业合作社”,2015年建立了“贺家福木耳生产基地”,2016年她自己掏钱带着村里妇女姐妹到黑龙江农经学院学习了“耳片组织分离木耳母种”技术。截至2016年底,全村共种植黑木耳50万袋,纯利润达到40余万元,70多位和贺玉复一样“敢于吃螃蟹”的村民受益,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全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现如今,贺家富木耳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已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了102户。

    从村部到“贺家福木耳生产基地”,10多分钟的路程,贺玉复接了五六个电话,都是和木耳生产基地、木耳种植有关的。同行的黄木杖子村妇女主任张颖说,刚过正月十五,木耳生产基地就开始粉料,贺玉复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儿勺。张颖说,村里的耕地都是土质贫瘠的半坡地、梯田地,不成块儿,地力薄,除了玉米种不了别的农作物,好年景土地的收入也就是2000斤玉米的价格,除去种子、化肥的投入,纯收入所剩无几。家里有年轻劳动力的,能外出打工赚钱,家里没有年轻劳动力的,日子过得就紧紧巴巴,捉襟见肘,黑木耳种植成了全村人致富的希望。

    “贺家福木耳生产基地”,占地30亩,拌料装袋车间、灭菌室等关键部位已具雏形。在拌料装袋车间外,就可以听到装袋机运转的声音。一进车间,贺玉复一边和车间里正在干活儿的村民手脚不停地忙活装菌棒,一边介绍木耳基地的情况和黑木耳的生产工艺。2016年贺玉复多方协调筹措资金30余万元,又申请到妇联小额担保贷款5万元,购置了18万元的生产设备,建成了集制菌、养菌、黑木耳加工为一体的生产基地。黑木耳种植从粉料到销售有10多道工序,从粉料、拌料、装袋,到灭菌、接菌、养菌,再到田间管理、采摘、晾晒、销售,每一道工序,贺玉复都不落过儿,和村民一起干。

    2月20日,木耳生产基地开始菌棒生产后,村民每天装4000个菌棒,装完菌棒后,村民可以回家休息了,贺玉复却又开始了灭菌、接菌的漫长劳作过程。菌棒装进“灭菌仓”后,5个小时内必须要使仓内温度达到100℃,否则菌棒会酸败,不能生产。灭菌10个小时,10分钟透一次锅炉,再往锅炉里添一次煤;保压2个小时,40分钟透一次锅炉,再往锅炉里添一次煤……这些都得贺玉复亲自干,因为稍有差错,一仓菌棒就会废掉。去年,木耳生产基地刚开始干活儿时,贺玉复的丈夫心疼她,替她烧锅炉,结果没有掌握好“火候”,废了一仓菌棒后,贺玉复就再也不敢轻易交出灭菌工作。这也就是刚见面时,贺玉复说三天没睡觉的原因。灭完菌后,接菌也是个技术活儿,当天灭菌后的菌棒要一棒一棒地接菌,4000棒,贺玉复需要接8个小时才能完成。黑木耳种植分春耳和秋耳两茬,春耳生产要赶在地温达到15℃,4月15日前后植入田间。为了不耽误春耳生产,制菌工作,还得持续1个月。

    在木耳生产基地干活儿的刘秀霞大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颇让人心酸的“笑话”。她说,去年制菌的时候,贺玉复也是这样没黑夜没白天地和大家一起干活儿。有一天贺玉复和大家说,回家给大家做午饭,结果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大家去吃午饭,发现贺玉复没做好饭就睡着了。

    带着村民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很辛苦,但贺玉复认为:值!在贺玉复的微信里,看到了大量和黑木耳有关的信息、照片、小视频,记录了黑木耳种植、田间管理到销售的全过程。贺玉复称她们基地生产出来的黑木耳为“木耳宝宝”。贺玉复说,黑木耳种植产业是个富民产业,稍有点劳动能力就可以跟着一起干,它不受场地限制,学会了种植技术,村民在山脚下、院子里都可以种植。而她负责向村民免费传授技术。“去年我家和贺书记一起干,种了5000棒黑木耳,纯收入5000多元。闲时,我在基地里打工干零活儿,一个月的收入也有1800多元。粗略算下来,去年‘黑木耳’让我家多赚了1万块钱。”刘秀霞大姐算了这样一笔账。她说,今年她家还准备多种植些黑木耳。

    “现在,我们生产出来的黑木耳因为品质好、口感佳,不愁卖。但大部分利润让收木耳的‘老客儿’赚去了。所以,去年我带着村民给我们生产的黑木耳注册了‘贺家福’商标,今年我们打算在产品产量、质量和包装上多下些功夫,自己拓展黑木耳销售市场,让村民多赚点钱。”说起木耳生产基地的方展方向,贺玉复这样说。她还告诉记者,今年她们木耳生产基地计划种植春耳和秋耳50万至60万棒,目前市、县、乡有关领导和部门正帮助她们协调解决木耳生产基地的水源建设问题,如果问题解决了,她们还将扩大规模。同时还将着手做好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等工作。

    现在,为了摸清市场需求,贺玉复开始带领村民尝试在网上销售黑木耳。在她的微信里每销售出一份黑木耳,她都及时做好跟踪调查,询问顾客是否喜欢她们的产品、对黑木耳的口感是否满意,针对顾客的反馈,打造自己的木耳产品。

    “有心人天不负。我们庄稼人认实干。这木耳产业发展好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就不再是梦想。”贺玉复这样说。对此,我们祝福并期待着。(袁慧玲)

图说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