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综合稿件
“非遗”为家园增添文明内涵
发表时间: 2017-03-21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葫芦岛市连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批珍贵、濒危并且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些随悠远时光塑造和积淀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连山平添了一笔生动的精神财富。

 

葫芦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 (图片来源:葫芦岛文明网) 

“我们连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利用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文化产业、打造葫芦岛连山特色文化品牌,进而不断为我们的家园增添文明内涵。”区文广局局长岳阳金告诉记者。

给“非遗”一个坚实的舞台

在实际工作中,纳入“非遗”名录体系仅仅是“非遗”保护的一个环节,传承和弘扬则是保护的意义所在。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探明民间文化资源底细,更有效地抢救保护并合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早在2006年,连山便成立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启动了首次地毯式普查,全面摸清、掌握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还运用文字、照片、影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收入卷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传承人本身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传承和坚守。然而在当年的普查中,工作人员发现有的代表性传承人年岁已高,有的已经改行打零工,“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的持续性存在一定困难。时间不等人,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还不辞舟车劳顿赶赴其他省市,对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子女进行引导,不遗余力地推进,使连山太平鼓、连山花棍、连山皮影等相继“申遗”成功,众多珍贵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共收集“非遗”线索37条,调查项目8个,先后有7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个项目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完成“非遗”档案32卷。编撰了《葫芦岛市连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上、下共九卷。建立了项目数据库,制作完成CD共10小时,录像DVD共15小时,收集民间作品、实物150余件。  

人民群众是“非遗”的主人,群众的自觉参与是对“非遗”的最好保护。近年来,连山积极创造优良的“非遗”保护文化环境,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每年开展“非遗”展示展览活动,参加展演的有连山太平鼓舞、连山霸王鞭、东北大秧歌等传统节目,并将各级名录项目制成展板,向公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认识、了解和喜爱连山的优秀传统文化。

 

葫芦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图片来源:葫芦岛文明网

为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非遗”工作人员用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时代基因,以此拉近与市民的距离。连山太平鼓、连山霸王鞭、连山三节板,都属于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但是若按原来的打法将其搬上舞台,不能吸引更多市民的关注。于是,区文化馆的老师们对其进行了改编创新,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融入民族舞蹈和现代舞蹈,作为具有连山民间特色的代表性节目,每年都要在连山春晚隆重推出,经过二次加工的舞蹈亮相春晚,让大家领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艺术魅力。“很多‘非遗’其实是一种记忆,如果没有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一旦消逝就很难再寻回。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区文化馆馆长张雪奔说。

多年来,连山还通过农民文化周和文化广场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把这些传承人和爱好者聚拢起来,并对“非遗”保护工作进展和成果进行宣传和展示,使更多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得以提升,参与意识也日益提高。

让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非遗’保护,难的不是艺不外传,而是没有人愿意学习。”张雪奔感慨而言。针对一些“非遗”项目少人、无人学习的状况,连山区认真贯彻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精神,以传承连山地方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户等方式传承,不让“非遗”断脉。

被列入区“非遗”保护名录的连山太平鼓就是其中一例。太平鼓的打法可分为单人打,也可双人打,或者更多人打。丰富的曲牌,标志着太平鼓艺术不仅广泛流传,而且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层次。然而作为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连山太平鼓没有正统的传承体系,大多是母女相承、无师自通,并消沉多年,很多年轻人已经淡漠了。据参与寻找太平鼓传承人的区文化部门的同志介绍,当年的走访既辛苦又兴奋,在张相公乡响水河子村,不仅寻访到太平鼓队成员——83岁的陈济贤老人,还经村上9位老人回忆,整理出太平鼓64种打法。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西太平鼓  图片来源:葫芦岛文明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如何建立一支专业较强的太平鼓队伍,再现连山太平鼓原貌,并力争赋予新的含义,达到保护、繁荣连山太平鼓的目的?连山大胆实践,有步骤地把“非遗”的“种子”撒播到校园。自2007年将“非遗”请进校园以来,炼化一中在大课间鼓励全校学生学打太平鼓。与“非遗”的零距离接触,使不少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全民运动会、首届文化旅游节、葫芦山庄民族表演等活动中孩子们精彩的太平鼓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显然,传承基地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保住“非遗”传承的“土壤”,扭转了民间艺术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连山太平鼓、连山花棍、连山三节板、连山剪纸、连山皮影、民俗“抬姑姑”等传承基地和传习所的逐步建立,打破了传统“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营造了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良好态势。化机街道五里河社区的连山花棍爱好者,坚持长年练习并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现在已发展近30人。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宣传,有很多群众开始拿着自己的作品,如手撕画、唱词,主动申请立项,即使不能立项的,作品人都能积极参加区文化馆组织的各种活动并主动把作品奉献出来。

 

民俗表演 图片来源:葫芦岛文明网

据张雪奔介绍,连山皮影的演出通常由3个——8个人来操纵,用连山乡土语音发声方法和韵味进行演唱,既不同于唐山、乐亭的行腔风味,又有别于辽南皮影的演唱。由于连山地区影匠多数改行,正面临着后继乏人,“鼓乐入库,皮影入箱”难以传承的尴尬局面。的确,“非遗”保护既是古老的话题,又是全新的课题。

据介绍,2016年初,连山将进行第三次“非遗”普查,对于区级“非遗”项目还要另开辟传承基地和传习所,让有影响力的文艺骨干进行传授,加力对新生力量的培养。同时,以主题鲜明、规模不同、特色浓郁、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扩大观众群,让保护“非遗”的力量不断壮大,让葫芦岛连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艺苑奇葩开得更加旺盛、更加灿烂。(葫芦岛政府网)

 

责任编辑:王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