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县区动态

增强服务功能 释放倍增效应

发表时间: 2016-10-21 | 来源: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如何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北港街道党工委以党建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助推农村党建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创建“党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成立了龙港区首家合作社党支部。把党建和农村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党建与富民的相融互动,释放出“1+1>2”的倍增效应。

    独树沟村地处龙港区北部,辖7个自然屯,有耕地面积2700亩,人口1458人,是典型的城市近郊农村。全村土壤肥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蔬菜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天然基地。2001年,村两委班子立足本村实际,制定发展设施农业思路,从“自然、科学、管理”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棚菜生产事业。从2002年至今,独树沟村的大棚种植不仅成了规模,而且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棚种植成为独树沟村村民的致富之路。如今,全村共有各类日光温室大棚200余栋,占地600余亩,吸纳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带动农户80余户,棚菜生产已成为全村群众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3年,独树沟村成立了振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156人,农户80户,其中党员6 人。几年来,合作社引导社员科学种植、规范管理、提高蔬菜品质、增加经济收入,现已被评为省级合作社。针对独树沟村振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情况,北港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即成立龙港区首家合作社党支部,原独树沟村党支部升级为党总支,下设合作社党支部与独树沟村第一党支部,由村党总支派两名委员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

    “在独树沟村,‘党支部+合作社’并不是党组织简单进入、叠加,贴个党组织的标签,而是真正发挥了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效应方面也不只是双赢,而是多赢。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也让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上的优势更好地呈现出来,达到了‘1+1>2’的增倍效应。”北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壮如是说。

    “党支部+合作社”模式,让党支部成为合作社的“推进器”。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党的领导,加强合作社党建,把社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党员群众在支部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于合作社发展的助推作用显而易见。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振兴蔬菜合作社从种植特色蔬菜、瓜果入手,大力发展有机农作物采摘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生产技术,在园区建立市场明确、客户群稳定的高档有机绿色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构建集设施生产、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观光采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实现一产三产的有机结合,打造北港地区新型旅游度假景点。

    “党支部+合作社”模式,让党支部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定、实施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组织广大成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和延伸、放大了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链条上“兴村富民”的模范和堡垒效应,提高了农民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党支部+合作社”模式,让党支部成为社员增收的“加速器”。在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下,合作社把分散的种植户连接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提供良种优苗、统一化肥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经营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合作社党支部开展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创先争优活动,设立党员示范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村全年新增大棚5户,目前发展大棚200余栋,每栋收入5万元以上,全村一年大棚总收入1000余万元。

    在合作社党支部里,党员都是种植能手,群众遇到病虫害难题、品种选择等问题时,党员们都无偿帮助。此外,在种植过程中,党员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带领不少村民发家致富。独树沟村于屯村党员联系户杨素森、杨桂兰夫妇是棚菜种植专业大户,他们将蔬菜种植技术和信息无偿传授给身边的党员和群众,村民遇到种植难题都能获得无偿帮助。“原来大家分散经营,不少党员都是种植大户,但自己干自己的,党组织比较涣散,党支部和村民的联系也不够密切,现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恰恰弥补了这一点。”独树沟村党总支书记袁国忠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独树沟村合作社正在申请注册商标,预计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带领下,3年内实现每户一棚,构建集设施生产、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基地。(张晓乐)

图说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