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文明播报

三十年寒梅绽芳香——访作家白频

发表时间: 2017-12-12 | 来源:

   白频,出生于1958年1月4日。本名张丽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绥中县凌云诗社副社长,燕山华文诗歌文艺社社长,中国燕山华文诗歌协会主席。

  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等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文学赛事上获奖,并被国家级、省级文学刊物刊发并转载。200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山寻梦》;2007年诗歌《我愿心中积压的秋叶》被评为中国诗人节“东方诗学会诗歌创作金奖”;诗歌《夏的河水·窗前的水》入选《中国当代诗库2007年卷》;2008年诗歌《心中沉积的白蔷薇》被评为“中国诗人节世界华语诗人创作奖”。
 
  初冬的绥中县城,阳光暖暖地照进新世纪家园的一隅寓所。书房里,作家白频正在整理多年来发表的作品。一边整理,一边跟记者聊起了自己30多年来的文学创作之路。
  白频是位高产作家,仅出版的诗集就有10部,并且在全国百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一千余篇,有的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文,流传到世界各地。
  在文学的殿堂里,白频抒发着对生活的感悟。那份感悟,是源自内心的激情和澎湃的力量。那份感悟,有女性的温柔和细腻。读白频的作品,就像跟一位熟悉的大姐谈人生。曲曲折折中那份牵挂,以及那份苦涩的滋味儿,一点点蕴染在心头。
  于是,在与白频的深入交流中,记者有了与作家内心的一次相遇。
  文学寻梦,耕耘就有收获
  白频,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母亲。作为母亲,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由于离异,白频一个人养育女儿,送女儿上大学、读硕士学位、出国学习。岁月流逝中,白频在每一个劳碌的日子里,依然坚持着用笔去记录生活的点滴,用优美的诗句去点缀生活。
  白频,本名张丽萍,她的父辈在山东省巨野县,而她出生在绥中。也许是受曲阜孔子之乡的影响,白频自幼受祖辈儒家思想的熏陶,文学的种子在幼年时就萌生出幼芽。
  可是,当白频头扎羊角辫、身背棉布书包、蹦蹦跳跳走进课堂的时候,却与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碰个正着。但是,白频心中有对知识的渴望一直没有泯灭学习的兴趣。夜晚的时候,总能看到白频在灯下读书,伴随她的是母亲在旁边穿针引线缝补衣裳的身影。
  学生时代的白频幻想长大后做一名出色的医生,为病人解除痛楚。也曾幻想做一名设计师,用灵巧的双手绘制出万间广厦。但当她的几篇作文被老师拿去做范文的时候,她心中便不由自主地萌生出当一名作家的想法。之后,白频便在文学的海洋里奋力遨游。不知疲倦的她在课余时间阅读长篇小说、童话故事、成语故事。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为白频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白频没能走进有围墙的大学。中学毕业后,白频就工作了。由于写一手好文章,白频在企业里被安排做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偶尔她写的文字变成铅字,作品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白频,一直有个大学梦,为了这个梦想,白频付出了很多。
  1987年,已经结婚生子的白频,一边带孩子,一边参加辽宁大学函授学院中文专业的学习,并且凭着坚强的毅力拿到了毕业证书。
  1992年,白频参加了辽宁文学院第四届青年作家班的学习并毕业。通过学习,白频的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在学习期间,白频结识了一些文学大师和文艺评论家,得到了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指导。读书期间,白频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家名著,从中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并深入探讨了国外各种不同流派的文学创作手法。渐渐地,白频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点。
  回顾自己走过的文学追梦之路,白频禁不住心里有些酸酸的。是文学创作,帮助她走出了婚姻变故的阴影。
  生活的艰辛,让白频学会了坚强。她曾无数次在患病熬药的同时坚持创作。也曾在梦里醒来,把构思出来的词句记录下来。
  未经寒霜苦,哪得梅花香。2004年盛夏,白频的第一部诗集《大山寻梦》出版发行。而后,诗集《白蔷薇》、《水中绣一种莲的睡姿》、《枫叶穿透了男人》、《朗诵背影》、《天堂鸟》、《高粱的高度》、《不醒的月亮河》、《霜花晓月的河面》,散文集《开白花的女人》以及合著诗集17部陆续出版。
  诗作丰盈,蕴含着对家乡的眷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白频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在国内多家刊物及国外一些刊物刊发作品,并多次获奖。
  白频以文学的典型化的创作手法,以诗的意象、歌的旋律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唱出了天下女人对美好婚姻与神圣爱情的憧憬与共鸣,凸现了蕴含在诗行中的人生美学,以及现代诗歌的唯美艺术水准。
  在经历痛彻心扉的爱情沉沦与崛起后,白频的诗歌创作中见到了抗争的迹象和涅槃后的重生。待到2009年10月《高粱的高度》问世,特别是2012年《霜花晓月的河面》出版后,她已经完全跳出了爱情窠臼的巢,开始将激情转向了故土、大地。
  大学学习和青年作家班学习的经历,让白频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20世纪西方的某些创作理念,她的诗有一定的“意识流”倾向。后来,随着岁月的打磨,以及文学的积累,白频的创作开始向民族风流派转变。
  白频的诗歌,有对家乡的眷恋,有女性视角的美感。让我们来看看《一粒白蔷薇的种子》这首诗:一粒白蔷薇的种子/总在碎裂中诞生//北风中掺杂着无数种寒冷/穿过凛冽 瞬间/我摸到你温暖的艳阳//暖风不经意地到来 留在了枝头/如烟的春风 使我忘形/我体味着春天珍贵的画卷/丝丝缕缕的离愁/都将葬在后花园//而我美丽的花瓣/都将永远和你相伴//一粒白蔷薇的花/在你伤心的茎上开
  又如《秋水馨凉》这首诗:满湖的秋水/悠扬在水库边上/石头的心事纷纷登场/听秋的絮语/挂念着山乡的收成//即便秋,放声地朗读云影/村边的河水/依旧将笑,甜甜地挂在嘴旁/说着芦苇的秘密//说着秋水流动的家乡/日子一天一个样/高楼矗在了小路旁/秋天的河流//让泥沙/掬一把秋天美丽与倜傥/在明净的秋风里/映照我,用秋水洗过的馨凉。
  进入二十一世纪,白频的作品尤其是诗歌创作日渐成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味。其作品大多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故乡的风土人情为背景立意、创作,体现了作者对农人与村庄的挚爱。作品中表达出人间万象、社会本质、世间情怀,深切感人。这一时期,她的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等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文学大赛上获奖,并在国家级、省级文学刊物刊发并转载。如2004年的第一部诗集《大山寻梦》、2007年诗歌《我愿心中积压的秋叶》被评为中国诗人节“东方诗学会诗歌创作金奖”;诗歌《夏的河水·窗前的水》入选《中国当代诗库2007年卷》;2008年诗歌《心中沉积的白蔷薇》被评为“中国诗人节世界华语诗人创作奖”。
  2008年,白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此后,她的文学创作进入了黄金期。
  2009年,诗歌《马车的记忆》(外一首)获第二届星光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三等奖;组诗《荷香》入选《中国当代诗库2008年卷》。
  2010年,诗歌《葵花飘香》(外一首)获第五届作家报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金奖;组诗《江南雨韵》入围《中华文学》2010年度诗会特刊奖。诗歌《房屋的心事》(外二首)被刊发在《作品》上。
  2011年,诗歌《落霞与光芒》刊发在《诗林》(第6期),并被《诗选刊》转载。
  2012年,组诗《海·千年》获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辽宁东戴河——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征文大奖赛二等奖。
  2013年,组诗《水歌·母亲河》获沈阳市宣传部、沈阳市文联举办的“沈水之阳·沈阳之水”诗歌征文大奖赛一等奖。
  2014年8月,组诗《诗歌与一个弹丸岛国》在《芒种》杂志社、《诗潮》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甲午战争120周年殇思全国诗歌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隽永散文,咏叹生活记忆流觞
  在我市文坛上,白频是一位成就颇丰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她的散文虽然不如她的诗作浩瀚,但从她的《开白花的女人》一书中,记者看到其散文作品多达八十篇。
  白频的散文题材广泛,归结起来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现实生活的咏叹;第二类是旧事的回忆。在现实生活的咏叹中可包括记游、咏物、叙事;在旧事回忆中则包括对童年生活的回顾和对亲人的追忆。在这些咏叹和追忆中,作者倾注了无限的情感。无论是对家乡的热爱,还是对真情的追求,都表现了白频的本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创作章法被白频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文章从不平铺直叙,在文章的中心线索上,她把自己所见所想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信手拈来,肆意穿插,做到枝叶丰满,主干突出,表情达意,运用自如。
  白频散文写作的艺术特征在表现两大类不同的内容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她把前一类散文当成诗来写,将中国传统的赋比兴与西方诗的意象与创作理念融合在一起,把眼前描摹的对象当做创意的对象去表现自己那份冲动的情感,造就一种幽美,甚至形成一种凄美的意境之感悟。
  相反,她对后一类内容的表达,则是一反诗的雅致与浪漫,代之以质朴和厚重。无论是写自家的老屋还是回顾自己的母亲,白频都是以家常话的方式去述说,或以白描的写作手法,让人闻到了泥土的香气,领略到一种醇厚的情感。
  笔耕广沃,于文字中述说人生
  白频在创作诗歌、散文的同时,也为别人的著书撰写评论、赏析和序文,同时创作一些中、短篇小说。她的小说多次刊载于《厦门文学》、《西江文艺》、《岁月》、《碣石》、《渤海文学》、《渤海文艺》、《凌云文学》和香港的《中国文学》期刊上。
  短篇小说《正月初六》,是写辽西小城一家祖孙三代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下海经商所引发的父子、爷孙、婆媳之间的感情冲突和历练经过。把几代人的亲情、爱情的感情纠葛描述得跌宕起伏并推向高潮。小说以不同的写作技巧刻画出几个人物的不同性格。1996年,小说《正月初六》获得葫芦岛市渤海文学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日子水一样的流着》,刊发在2009年10月香港《中国文学》上。作者通篇以“小妹”自称,以饱满亲情之笔,以倒叙、夹叙夹议的写作形式,写出姐姐、姐夫的邂逅并相知相爱及结婚生子的人生过程,写小妹的两个外甥天皓、天云如何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的生命旅程。小说既交代了老一辈的婚恋史、生存理念,又描述了新一代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理念,深刻地揭示出当今社会啃老一族的百态。语言婉转,情节跌宕,读后让人于无奈中感悟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浓情所在。
  近年来,白频在努力创作精品佳作的同时,奉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做人宗旨,影响并带动热爱文学的人群。她以《凌云诗刊》、《瑞州文学》、《燕山》文学为主阵地,发掘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在她的大力推荐、引领下,绥中地区先后有30多人成为葫芦岛市作家协会会员,有10多人成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她主编的《凌云诗刊》、《瑞州文学》、《燕山》等文学期刊也成为被人称道的纯文学刊物,为繁荣家乡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三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中,白频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她以清丽纯洁的语言描写了家乡的山河秀丽、人生的壮美。她的作品既有故乡的风情,又有山脉的雄浑、河流的澎湃、生命的变迁和对辽西故土的一往深情。
  白频,文坛上的一枝寒梅正在绽放芳香。

 

 

图说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