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文明播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访中国斑竹创意雕刻第一人高征

发表时间: 2017-11-03 | 来源:

人物简介
  高征,艺名云心,斋号蚕小刀,1978年出生于连山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葫芦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葫芦岛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青田核雕协会会员,葫芦岛市竹雕协会会长。
  他自幼爱好雕刻,2002年自创葫芦浅皮雕刻。2012年8月,葫芦雕刻作品《春秋五霸》获得北京第26界国际工艺品展会金奖,另一件葫芦雕刻作品《古代女王》获得铜奖。2012年9月,受邀参加泰山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大赛,葫芦雕刻作品《始皇封禅启安泰》获铜奖。
  2014年4月,到浙江青田县温溪镇拜竹核雕刻家秋人先生为师,学习竹核雕刻。主攻斑竹扇骨的创意雕刻,并成为国内这一领域创意雕刻第一人。
  “我一定要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雕刻之路。”这是高征高中毕业后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其实,更早的时候他在心里就埋下了这样的种子。将近20年的时间过去了,不断磨砺自己的高征成功了,他的斑竹雕刻作品一经推出便惊艳了我国雕刻艺术界,成为中国斑竹雕刻第一人。
  如今,高征带着他的优秀作品和娴熟技艺回到了家乡葫芦岛。一个晴朗的秋日早晨,记者在高征小时候生活的平房家中见到了他,品读他与雕刻的故事。
  痴迷雕刻木工世家埋下艺术种子
  1978年,高征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他的太爷爷、爷爷、爸爸,都是手艺高超的木工。可以说高征是在木头的香味中长大的。他儿时最好的玩具是父亲做木匠活儿的边角余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着父亲在家具上雕刻花纹。卯榫结构的家具在制作时不容有一丝偏差,纹饰图样也需要不断创新。很多个夜里,高征一觉醒来见到父亲还在专注地做着木匠活儿,那是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几代传承的巧匠基因,高征从小就在绘画上颇具天赋,雕刻也总想尝试。
  高征小学五年级的寒假,有一次他的母亲正在生炉子,一小块木头掉在地上,声音很清脆。这个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正在做作业的高征。他赶紧跑出去捡起那块差点成为燃料的柳木,用从父亲那学来的知识判断,这块柳木结构紧实很适合雕刻。后来,高征用三天的时间把那块柳木雕刻成了他的第一件作品:一只爬在树叶上的青虫。现在见到那件作品,谁也不会想到是一个读五年级孩子雕刻的。薄薄的树叶造型灵动、纹理清晰,上面爬动的小青虫,惟妙惟肖,憨态可掬,仔细看虫子的头顶还有一只特别的小触角。高征说,他跟同学一起玩的时候见到的虫子就是那样的。不善言辞的父亲看到高征的这件作品,没有惊叹、没有赞扬,而是几天后亲手做了一把小刻刀送给高征。从那之后,高征就真正喜欢上了雕刻。
  虽然出生在城市,但一直住在平房,让高征有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树叶、虫子、小动物都是高征雕刻的素材,同学都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父亲的黄檀木快板也被他拆掉后雕刻上了古炮。
  为了有更多不同的尝试,高征选择雕刻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他在桃核上雕刻花草,在枣核上雕刻美人鱼,甚至在松籽上雕刻人物头像。只要是刻刀能雕刻的东西,高征都想试一试。
  上高中的时候,高征如愿选择了美术专业,这让他有机会学习更专业的美术知识。每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高征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创造力深受老师的肯定。因为不想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高征没有选择去专业的美术院校继续学习,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艺术梦想。他在家里画画、雕刻,还经常去书店看书。东西方美术史、各种画作赏析、名人传记,收藏类书籍,我国古代瓷器、服饰介绍,还有色彩运用等等,所有跟美术、艺术相关的书籍高征都看。有时他在书店一呆就是一天。经常在书店看书却不买书。工作人员有时会出言不逊地撵他,高征就换一家书店继续看。那个时候,高征心中最坚定的信念就是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坚信自己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十年磨砺葫芦雕刻全国获奖
  2002年,一次高征去姑姑家玩,看见姑姑家窗口挂着的一对葫芦,造型特别优美,他就软磨硬泡要来一个。当时他心里就想好了要在葫芦上雕刻。回来后,高征用几天时间在葫芦上雕刻出《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宋江,经过着色,人物更加栩栩如生,英气逼人。最初舍不得把葫芦给高征的姑姑看了他的作品连连说,这个葫芦给高征是给对了。后来,高征又不断地寻找葫芦进行创作。
  传统葫芦雕刻是要把葫芦最外边的一层皮去掉,高征却觉得葫芦最外边的皮质地最好,雕刻的效果也是最美的,所以他决定另辟蹊径,对葫芦进行浅皮雕刻。这种技艺要求的难度很大,高征就不断探索,反复钻研。为了更了解葫芦的特性,有更多选择余地,高征就在自己家里种葫芦。渐渐地,高征葫芦浅皮雕刻的技法成熟起来。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高征用很多方法来练习观察、创作能力。他养了狗、兔子、鸡等很多小动物,细心观察这些小动物的动作、习性,然后用艺术的手法把观察到的细节反映在自己的作品里。有时,高征去给兔子割草看到小草叶子的形态特别,就趴在地上观察,怕回家之后忘了,就用树枝在土地上画出来。那些细心观察生活、静静创作的日子对高征来说是最美好的。现在高征作品的独特内涵也是源于那个时候的积累。
  年龄在增长,通往艺术的成功之路还很漫长。这时,亲戚和邻居们带给高征和其父母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高征从来没有放下刻刀和画笔,但在外人看来他似乎有些不务正业。2006年,高征成为一家企业的合同制工人,操控机器需要倒班,也很辛苦,但高征觉得很好,因为倒班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作。为了方便查阅资料和学习,高征用第一年工作攒下的钱买了一台电脑。高征的性格低调内敛,同事们都不知道他的美术特长,还是他的一个亲戚泄露了“秘密”。领导要求他参加厂里的技能比赛,设计一个流程图。其他选手都是按照传统的工业图纸的手法来设计,高征却用美学的表现手法,让大家眼前一亮。从此,高征渐渐得到领导和同事的重视,不仅担任所在空压站的站长,还成为厂里工会的组织部长。高征用自己的特长为企业做出了很多贡献。
  工作上风生水起,十分忙碌,但高征心心念念的还是自己的梦想。他经常利用假期或出差的机会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去拜访雕刻艺术大师。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接触了核雕、玉石雕刻、竹雕等不同门类艺术,高征自己的艺术造诣也不断提高。一位南方的核雕大师见到高征的葫芦浅皮雕刻作品后非常认可,邀请他一起参加2011中国北京第六届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上,很多艺术家都是第一次见到葫芦浅皮雕刻作品,对高征的雕刻技艺更是给予了高度肯定。这次参展坚定了高征的信心,在妻子的鼓励下,高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了3件葫芦浅皮雕刻作品,参加2012年8月举办的北京第26届国际工艺品展会。令高征没想到的是,他的3件作品中,《春秋五霸》一举获得金奖,《古代女王》获得铜奖。在如此规模的文博会上获得金奖,高征很激动,他觉得自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厚积薄发斑竹雕刻一举惊人
  2012年年底,提前一年就提出离职申请的高征毅然辞掉了工作,专心走上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鲜花和掌声背后的现实总是略显苍白,几个月的时间里,高征一件作品都没有卖出去。看着嗷嗷待哺的儿子,高征感到了比以往更大的压力。这个时候,高征的妻子坚定地说:“只要我和孩子有饭吃、有水喝就行,你安心创作,我会一直支持你。”妻子和家人的鼓励让高征重新树立了信心。他买了一辆面包车,到龙回头景区去卖葫芦工艺品,当然,大多数都是廉价的旅游纪念品,但高征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技艺。他一边摆摊,一边雕刻自己的葫芦作品。很多游客被高征的作品吸引,等一两个小时也愿意买到高征现场雕刻的作品。一个夏天,高征不仅赚到了生活费,也攒够了路费。2014年4月,高征带着妻子前往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拜访竹核雕刻家秋人老师。秋人老师看到高征的作品后,当即决定收他为徒,并邀请他到江南竹核雕刻艺术基地创作学习。这一次,又是妻子和家人的坚定支持,让高征来到秋人老师身边学习。秋人老师十分认可高征的雕刻技艺,并推荐他主攻斑竹扇骨的创意雕刻,因为当时这个领域国内还没有人涉足。斑竹为著名的观赏竹,因秆部和分枝有紫褐色斑块与斑点而得名。巧妙运用斑竹的斑点融合雕刻进行创作,这不仅对创作者的雕刻技艺要求高,更需要艺术的创造力。
  高征尝试过镂空、浮雕、圆雕等很多方式,最终把留青作为主要创作技法。留青就是留住竹子上的那层青皮,可以说是在毫厘之间进行创作,难度极大,雕刻过程中必须精神高度集中,防止斑竹表层炸裂。那段时间,高征每天五点多起床,有时次日凌晨一点多才睡。为了节省出吃饭的时间,他就早上买三个馒头,每顿饭吃一个。从选竹材到设计修正,再到最后的精心雕琢,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付出的艰辛、忍受的煎熬,连高征自己都很难形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春天,融入高征多年艺术积淀、经过无数次雕琢修正的斑竹扇骨创意雕刻作品问世了。《和》、《逃醉》、《喝喜酒》、《五福临门》、《欢天喜地》等作品首次亮相就惊艳了雕刻艺术界。见到高征的作品,挑剔的雕刻大师们戴上眼镜,拿出放大镜,仔细研究,频频点头。高征的作品受到赞誉,不仅是因为他雕刻技艺的精湛,更多在于雕刻与斑竹的完美融合,以及背后表达出的思想性、艺术性。扇骨两侧故事内容巧妙衔接,从扇骨、扇轴再到扇坠的细节呼应,毫厘之间、细微之处尽显高征的用心,这也是他一直秉承的艺术态度。作品刚刚问世,就有北京的公司要求代理经销权,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
  无论作品如何成功,高征学习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他在艺术基地与全国各地的艺术大师交流,听专家讲座,涉猎文学、历史、戏剧、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艺术内涵。高征庆幸自己高中毕业后“泡”在书店里读了那么多书,为现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庆幸自己有那段潜心研究、静心创作的时光,为现在的创作积累了素材;庆幸自己有在工厂一线工作的经历,为现在的艰苦创作磨炼了意志。他更感谢父母、妻子对他追寻梦想的大力支持;感谢秋人老师对他的指点和帮助。现在,高征把工作重心移回了家乡,他希望用自己的艺术创作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征用多年的执着坚持,成就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来源葫芦岛日报)

图说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