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文明播报

孝爱传送人间亲情

发表时间: 2017-07-12 | 来源: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挚的亲情让人感动和称颂。龙港区西街道建南社区有一对年龄70多岁的夫妻,30年来,不辞辛苦悉心照顾老父亲。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正含义,并把良好家风传承给下一代。

    这位老父亲叫高守恩,今年94岁高龄,从1986年开始和大儿子高英华、大儿媳王海珍生活在一起。1993年,老人的眼睛开始模糊,1994年年底因患眼疾双目失明,2007年患脑血栓,2009年患静脉血栓,其间有一次因滑倒肋骨受过轻伤,2016年3月因感冒患肺炎住院治疗半个月,此后老人不能行动,卧床静养,也不能吞咽食物,每天通过胃管进流食。现在小脑萎缩,神志不清。

    30多年来,老人得到儿子和儿媳妇细心周到的照顾。前些年,老人还能走路,双目失明后,每天由儿子搀扶着在室内溜达。老人牙齿脱落后,吞咽非常慢,一顿饭要用1个小时的时间,而且消化不好。于是儿子就给父亲嚼喂饭菜。每天老人吃早晚两顿饭,都是儿媳做好老人喜欢吃的食物,由儿子一口一口嚼碎喂给老父亲。两顿饭中间老人吃些水果和喜欢吃的零食,也都是儿子嚼碎喂食。后来老人卧床安插胃管后,每天由儿媳精心准备好熟蔬菜、柔软的鸡胸肉,熟鸡蛋、米饭用榨汁机打成流食,老人每天进食3次,每次大约500毫升,先把流食吸进大针管,再通过胃管输送到胃里。每天早晨,儿子去市场买回新鲜的食材,儿媳为老人准备一天的流食,放在冰箱里存放好,进食的时候用微波炉加热再给老人食用。

    现在老人已经小脑萎缩、神志不清了,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偶尔清醒时,自言自语说几句话,还能清晰地叫出儿子的名字。老人不睡觉时,也是迷糊状态,但儿子高英华在老爸耳边问:“爸啊,你冷不冷啊,热不热啊,不冷不热是哪呀。”老人会很清晰地回答:“温州。”每次这样问,老人都是这么回答。这是老人与家人有趣而唯一的交流。

    老人的卧室里有两张单人床,老人躺在其中一张床上安详地睡觉。高英华每天晚上就睡在另外那张床上,陪伴老父亲,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给老人翻身,换好纸尿裤和尿不湿,让父亲睡得更舒适些,这样一陪就是很多年。为了让老人干干净净、舒舒服服,高英华经常用毛巾蘸温水拧干给老人擦身体,从脸到手臂,再擦遍全身。

    老人的卧室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空气清新,没有一丝异味。儿媳王海珍是个爱干净的人,每天不辞辛苦收拾房间,不嫌脏污,为老人换洗衣物。冬天,还在老人身边的墙上专门安装了散热片,让老人更温暖、更舒适。

    无微不至照顾老父亲就是这对夫妻每天的全部,高英华今年70岁,王海珍72岁,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厌烦,他们不能走亲戚,不能出远门,不能像其他老人一样外出旅游,不能参加健身活动,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老父亲的身上。

    高英华身体也有很多疾病,因脊髓空洞造成脑积水压迫神经,右手没有知觉,右臂、右腿及右侧身体都不灵便,走路颤抖,大部分照顾老人的家务都是王海珍来做。在他们的照顾下,老人生活安详舒适,除了小脑萎缩外,没有其他疾病。

    高英华一家是温馨而和睦的家庭,夫妻俩有一对儿女,在父母良好家风的言传身教下,他们都非常懂事和孝顺,经常回来看望爷爷,带来很多好吃的给爷爷打流食和给父母食用,并帮助父母干家务活。每次给老人更换褥子和床垫时,孙女和孙子都伸手帮忙,更换时需要把老人抬到另一张床上,换好后再抬回来。老人的胃管10天更换一次新的,针管两天更换一次新的,胃管和针管都是孙子、孙女买回来一大包供爷爷使用。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高英华、王海珍夫妻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孝道的诗篇。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语言:“人都有老的时候,得到儿女的照顾是应该的,只希望老人活着的时候舒服一些,能够多活一些时日,走的时候没有痛苦,安然地离开,作为儿女,我们就没有遗憾了。”

    天地有情,孝道无价,高英华、王海珍两位老人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温情。也让接触到他们的人真切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奉献的伟大。  (霍丹 庞占斌)

图说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