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文明播报

艺术道路上的行进者——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师庆华

发表时间: 2017-04-19 | 来源:

师庆华 

  师庆华,号映雪草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葫芦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作品参加过世界华人麦科特杯书画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日出东方——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全国扇面书法邀请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沈商文化杯全国书法大奖赛等。作品曾获文化中国“森茂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辽宁艺术节书画大赛铜奖(2003年);辽宁省“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展金奖(2007年)。

  从九十年代中期,先后从师魏金国、魏哲学习书法,并先后向聂成文、伦杰贤、张世刚请教。临古代碑帖数十种,涉猎魏晋至明清各代名家。近年来尤醉心于二王书风,潜心研究王羲之手札、王氏一门手札、《十七帖》、《集王圣教序》、孙过庭《书谱》、米芾手札及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书风。心摹手追,废寝忘食,逐渐形成了既沉着又飘逸、婀娜中不乏刚健的书法风格。

   初春的滨城,花朵含苞待放。沿着繁华的街路,享受着温暖的春光。近日,记者带着舒爽的心情来到了一处幽静所在——位于龙港区玉皇街道凯地家园社区的龙港区书法家协会书法活动基地,这里是市书协副主席、龙港区书协主席师庆华及其书友们习书创作的场所。

  轻轻推开门,一股墨香沁人心脾,这份书香,让笔者对这位不曾谋过面的书法家有了一份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师庆华伸出手来,面带笑容,言语舒缓,儒雅亲切。只见几案上铺着他刚刚写完的字。笔者移步上前,仔细欣赏起来。一尺见方的宣纸上,但见走笔如龙,气势夺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生动,用笔雄劲,结体潇洒,在凝练灵动的线条中,自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内在张力。在跌宕起伏中,别有一番耐读的节奏和神韵。“好字!”笔者不禁心中赞叹,欣赏如此有神韵的书法作品,真是难得。寒暄之后,我们便随意聊了起来。随着话题的深入,记者渐渐地走进了师庆华的书法艺术世界。

师庆华是黑龙江省泰康县人,1963年出生。从小他就对书法很是着迷,一有空闲就拿着字帖自行临摹,书法逐渐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接触到书法他就会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事实证明,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对师庆华步入书法名家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条件,根本买不起宣纸,师庆华就找来能写字的所有纸张进行练习。这种坚持,为他以后走上书法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师庆华考入黑龙江省林业学校营林专业学习。在学校期间,他有幸结识了一位书法老师,名叫张希贵。当时,张希贵在该校的师范专业教授书法、美术。师庆华虽然不在师范专业学习,但浓厚的书法情结驱使他经常光顾张老师的办公室。在张老师的办公室里,师庆华专心地看老师或创作或临帖,看老师如何运笔,如何起、行、收,提、按、转,并不时求教。张老师看到这个小伙子对书法如此痴迷,就时不时地给予指点。

  渐渐地,师庆华的字有了进步,当年在当地举办的一次书法比赛中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奖项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从此师庆华学习书法的劲头更足了。那个时候字帖很少,师庆华找到所有能作为帖的书都会如获至宝。上学期间,他临过唐人写本金刚经小楷、钟繇小楷、文征明小楷,也临过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大楷及行书。除了写字之外,师庆华还喜欢画画,后来主攻书法。

  毕业后,师庆华被分配到位于佳木斯地区的建三江农垦管理局青龙上农场林业站,当上了一名林业技术员。在工作期间,师庆华用报纸当练习纸,继续学习书法。虽然现在已不再用报纸写字了,但这种一以贯之、坚持到底的个性却扎根了。他的字写得好在当地是出了名的,逢年过节,街坊邻居都会上门来请师庆华写对联,他都是欣然应允。

毕业后,没有老师的指点,师庆华坚持自学书法七八年。虽然字写得很好,但是他知道自己只停留在写字阶段,还没有深刻领悟到书法的真谛,没有真正悟出书法所蕴含的高深境界和内涵,严格地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回顾那近十年艰苦自学过程,师庆华说,近十年的练字从哲学层面上来讲,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发生质变,才有可能在书法上有个质的飞跃。这一飞跃,在他1986年来到葫芦岛之后逐渐显现出来。

  1986年6月,师庆华因工作关系调转到葫芦岛。1987年,他第一次参加了由龙港区和沈阳皇姑区举办的书法交流展。在那次展览中,师庆华遇到了国内著名书法家魏哲先生。当魏哲看到师庆华的作品时感觉很有灵气,但同时也认为师庆华对临帖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也就是说一些字帖当中所蕴含着的内涵还没有真正领会到。在与魏哲的短暂交流过程中,师庆华记忆犹新的是魏哲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话: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魏哲说:要尝一尝这种梨啥味,那种梨啥味,梨和苹果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中国古代那么多碑帖,要抓住一个先深入下去,研究出点东西来,才是有希望的。得到名师的指点,师庆华如醍醐灌顶。在之后的习书过程中,他潜心研究各种字帖的神韵和内涵。他遍临了古代碑帖数十种,徜徉在古代书法的优秀传统中,常常废寝忘食。长期的训练,使他对书法中的用笔、结字、章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也注重与书友相互交流。当时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就有现在我市书法界颇具影响力的刘源涛、刘生东、杨永明、刘鹏等书友们。

  1994年,经人介绍,师庆华结识了锦州的书法家魏金国先生。每逢周末,师庆华就往锦州跑,魏金国很认真地对待这个学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师庆华的书法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师庆华说: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书法,什么是用笔,如何起、行、转、收;什么是结字,结构如何搭配;什么是章法,什么是黑与白的关系。我逐渐悟出了临帖的意义,临帖与创作的关系。

  在师庆华看来,书法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外化。“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行、总之曰如其人”。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者通过笔墨的变化,通过干、湿、浓、淡,攲、正、开、合及点、线、面的各种变化及矛盾的相互冲突,又最终达到和谐统一,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艺术魅力和外在气质,显现出书卷气和学养的高下。师庆华认为,学书法必须深挖传统,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取精用弘,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作支撑。除此之外还要广泛涉猎相关姊妹艺术作为积淀;具备较高的文学、史学、哲学知识作为根基,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对书法真谛的领悟,加之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让师庆华的字有了不同以往的境界,具有独特的神韵,尤其是其行、草书更是独领风骚。

  1995年,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师庆华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了一幅字就仓促投稿了,没想到居然入选了。全国展和中青展是国内书法界顶尖的赛事,能入选这个展览,对他来讲是极大的鼓舞。

  从那以后,师庆华的作品在全国及省内接连参展、获奖。他先后参加了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世界华人麦科特杯书画展;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扇面书法邀请展;日出东方——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沈商文化杯全国书画大奖赛;文化中国森茂杯全国书法大奖赛获奖,并多次参加中日、中韩书法交流展。两次获辽宁省艺术节书画展金奖、铜奖。

  师庆华的作品在业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依然没有放松学习。市书协每年举办一期临帖班,师庆华在组织的同时,都精心准备为学员授课、指导临帖和创作,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师庆华一直把自己当做是书法艺术道路上的行进者、学生。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已经前行了一段路,但前面的路依然很长、很艰辛。在追求书法艺术深邃内涵的道路上,师庆华还在执著地前行着。(来源葫芦岛新闻网)

图说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