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文明播报

创意“土老帽”效益上百万

发表时间: 2016-08-24 | 来源: 葫芦岛文明网

  

  图为游客戴着“桲椤帽”畅游长城

  8月21日,在绥中九门口长城景区看到,登长城的游客依长城蜿蜒迤逦的走势排成长龙。有意思的是,众多游客游览时所问的问题既不是哪里最漂亮,也不是什么东西最好吃,而是一句“你这帽子从哪买的”。

    在九门口长城景区看到,从景区入口一直到长城最高的烽火台,几乎四分之一的游客头上都戴着一顶由树叶编织的帽子。帽子没有顶,只有宽大的帽檐,但恰好能够遮住火辣辣的太阳。“入口外边有很多人在卖,有摆地摊卖现成的,还有现编现卖的,挺多的呢。”按照游客指引的方向,记者很快在景区外围一个小巷中找到了一家售卖“树叶帽”的卖店。这家卖店的窗户上面悬着一只铁钩,铁钩上挂着好几顶刚刚编好的“树叶帽”。店铺里,两个中年妇女坐在板凳上,面前摆着一叠叠新鲜树叶,只见她们双手飞快舞动,不足一分钟,一顶“树叶帽”便有模有样。最后再插上一朵小花,一顶泛着凉意的“树叶帽”就变成了商品,很快就会戴在游客的头顶上,既可以遮阳,也是不错的饰物。记者注意到,不到10分钟,这家卖店就卖出了三四顶。

    “咱们这个帽子也没起啥正经的名字,反正是用桲椤树的叶子编的,我们就都叫它‘桲椤帽’了。”其中一位妇女告诉记者,这一带的山里,生长着很多桲椤树,叶子茂盛,她们也是看游客喜欢,才采来叶子编成帽子,挣一些“外快”。记者仔细端详了一下这种“桲椤帽”,做工算不得精细,原料更谈不上高档,但就是这种 “土老帽”,却成了景区里的抢手货。“这帽子挺有意思的呀,也不贵,遮遮太阳照照相,挺好。”来自北京的游客张鑫玥戴着“桲椤帽”不停地摆POSS照相,留下了独属于九门口长城的印迹。

    绥中境内,燕山山脉有三大“特产”,山脊上有长城,山脚下有古村落,山谷里有树。长城是九门口长城,古村落是李家堡乡新堡子村,山谷里有一种树叫桲椤树。俗话说靠山吃山,新堡子村的农民就是靠着旅游景区,把不起眼的树叶“开发”成了旅游特色产品,这既可以说是一种创意,同时更是一种“土文化”的融合。“咱是靠这长城,要是没有游客,这树叶子能值啥钱哪,原来烧火都没人愿意用。”当地一位“专业”采叶人的话,很有嚼头。

    还在九门口长城景区门口采撷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人蹲在城墙根儿下,身前摆放着一顶顶“桲椤帽”,既不吆喝也不招揽,卖完一批,回身从篓里再取出一批。

    “你说这帽子啊,哎哟,那得有10多年了吧,不过以前这树叶子是人们简单编个小玩意儿垫水果筐底用的,后来有人用这叶子编成了帽子,再后来就进了景区,现在成了很多游客喜欢的抢手货。”新堡子村村主任吴晶告诉记者,这种“桲椤帽”是村民自发组织编织售卖的“小玩意儿”,村里并没有特意组织,也没有想过引导成什么产业,“可能这东西并不适合太大规模的开发,毕竟我们还要考虑生态保护和村民进山安全的问题,就让它这么‘野生’着自然发展,我们觉得也挺好的,最多我们在强买强卖上控制一下,不引起游客的反感就可以了。”这种“无为”的话,又让记者咀嚼出了一些味道。不过,吴晶接下来的话还是让记者不住地咋舌,这 “土老帽”每年创造的价值能达到上百万元,而它的销售季节,只是从7月中旬到9月底约50天左右。

     乖乖!上百万元,这一顶得卖多少钱,得卖多少顶?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这种“桲椤帽”一个只卖两块五,最贵的也不过三块钱。“现在粗略统计,我们村有50 多人编这种帽子卖,如果不算采叶子,仅仅编帽子一个人一天一百多个不在话下。”吴晶告诉记者,村民们自发编织的这种帽子,不仅供不应求,而且长城另一边的秦皇岛人也从这边批发销售。

    其实“桲椤帽”只是桲椤树叶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之一,而在当地,桲椤叶还有其他作用,如制作桲椤叶饼等,当然也是“土”系列的。不过,这种特色美食现在还仅仅流传在当地村民的家宴当中,游客难得尝鲜。而山的那一边有一个女企业家,已经把桲椤叶饼做成了一种旅游特色食品品牌了。

    依托景区,这个土得不能再土的“桲椤帽”,在当地还远远称不上产业,也远远地没有形成规模。甚至于是否具有更大的开发价值也值得商榷,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甚至只是一次性消耗品。但这小小的“桲椤帽”却让记者对“创意”有了更新的理解。可能,一想到创意,人们很快就会想到那些“高科技”、“高大上”、“高附加值”的产品,会想到开发成大产业,形成大品牌,追求大效益。但这种植根于乡土,又依托、融合于旅游资源、形势的“土老帽”,却给了我们更 “微观”的启示。创意,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只要有价值。记者以为,创意,最关键的核心,应该着眼于“特色”二字。(郑子超)

图说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