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文化创意

绢绣乾坤赤子情——访满族刺绣传承人董宁

发表时间: 2017-05-23 | 来源:

 

 

    兴城古城路边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着绿色的身姿。在兴海花园小区南面的一处门市房,记者看到了兴城市鼎诚满族刺绣有限公司的牌子。这里,就是我市满族刺绣传承人董宁传授满族刺绣手艺的地方。
  一个春日的上午,记者在鼎诚满族刺绣公司看到绣工们正端坐在绷紧布料的架子上,对照着手里的画作图片,挑选合适的绣线一针一线地勾勒着。董宁不时地在旁边指导学员如何做到针脚疏密均匀。学刺绣的女子们专注于自己手中的绣品,不时地调整着绣线的颜色。记者一边欣赏陈列的满绣作品,一边和董宁聊起了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的话题。
  满绣乾坤,独具北方民族特色
  董宁老家在葫芦岛兴城市三道沟乡,自小在古城东城门里长大。也许是古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熏染了她,董宁自小就跟着母亲学习传统的满绣,渐渐地,董宁痴迷于刺绣过程中那份超然的状态。
  “其实,绣一件作品也是需要灵感的,这跟作家从事创作是一样的。当你激情澎湃的时候刺绣,手里的绣花针就有了灵动的气息。”
  董宁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满绣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刺绣技艺。满绣是以满族刺绣工艺为特征的民间绣艺,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伴随满族民族的形成而产生。据资料显示,满绣起源于2000年前,成熟于隋唐时代,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满族刺绣在明清时代进入鼎盛时期,500多年来不断发展进步。民国之后,有所消沉,但近些年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扶持下开始复苏。
  从历史上来看,随着清军入关、清朝的建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艺术的融合,为满绣吸收其他各家名绣特长、丰富满绣形式提供了条件。满绣既受中原刺绣影响,又借鉴少数民族刺绣特色,还吸收宫庭刺绣的技艺,从构图、题材、色彩,绣法诸方面刻意求新,朴实中见华丽。在刺绣工艺的传承上,满绣形成的早期,就广泛吸取关内绣艺各流派的特长,使刺绣这项“闺中绝艺”的传统得以沿续,成为一种可以和绘画、服饰、书法等艺术门类并列的重要艺术手段。
  在色彩运用上,满绣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但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当代满绣,注重反映时代特征和要求,在艺术理念、艺术架构、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与相关艺术门类相衔接,与现代生活相匹配。不但刺绣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而且讲究构图饱满、形象生动、浑厚朴实、色彩纯真、手法多样,并以做工精细而著称。满绣的“仿绣”,就是按照现代人们的欣赏品位,模仿油画、国画、水彩画、书法和摄影等艺术作品,追求与书画、摄影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从而推进了针法的发展与创新。比如,对色线的处理上出现了把丝线劈成更细的丝缕,使线条的表现更为柔弱和逼真。在针法上运用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等新型针法,把被绣对象的纹理和结构提炼为一种专门的普适性技艺,甚至采用补笔加绘等技法,使画面的主次结构和轻重表现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在一幅猫趣图满绣前,董宁指着绣品猫身上的细微绒毛说:“满绣作品中的一些细节部分,需要把绣线裁成更细才行,有时甚至需要分成64股,比头发丝还要细。”接着,董宁给记者演示了裁绣花线的技巧。只见董宁拿起一根绣花线,一手捏住线的一头,另一只手轻轻地劈开线,几根手指同时挑开绣花线。立时,在董宁的手掌间就有了若干股细细的线,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根。
  这么细的线怎么穿到绣花针上?董宁拿起一根绣花针,很熟练地穿针引线。只见董宁把很细的线套在绣花针上,绷紧线的同时顺着绣花针把线很自然地穿进了针眼儿里,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下子就穿上了线。董宁娴熟的刺绣和穿针方法,让记者叹为观止。
  董宁的微信标注是:人生一日,当有一日之勤。在传承满绣的过程中,董宁可谓是付出了太多的辛苦,这其中的甘甜她自己最清楚。
  传承满绣,博采众家所长
  董宁12岁起跟家人学习满绣,但是很快她就不满足眼前的创作需求了。2000年,董宁带着3000块钱,一个人远赴苏州学艺,师从全国刺绣大师、刺绣协会副主席卢秀英等3位老师,一针一线地学,一招一式地练。她抛家舍业,一呆就是10个月,每天只能吃泡面、睡板铺。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刺绣艺术是精细活儿,学到了基本针法、手法还不够,如果想运用自如,还要靠自己日常多积累、多磨练。那时候,董宁每天5点起床,晚上10点以后才睡,起五更,爬半夜,把老师教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实际技能。
  光模仿别人的作品,在艺术上是不可取的。要成为大家认可的艺术家,就要拿出别人没有的作品,而且必须有所创新。
  董宁在卢秀英等大师苏绣技法的基础上,积极传承和融合满族刺绣的技法,用整整4年时间,借鉴四大名绣的优长,以满族刺绣为根基,以新式刺绣工艺为主轴,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新满绣”,在我国北方民间刺绣艺术中独占鳌头。
  董宁一直致力于满绣传承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了把满绣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满绣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董宁采取免费传授的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满绣的技术。起初,董宁是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传授满绣手法。后来,董宁在兴城东门附近开了一间店面。刚开始的时候,整整半年无人问津。渐渐地,人们欣赏并体会到了满绣的独特艺术魅力,董宁的事业也开始有了起色。
  在董宁看来,满族刺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一种独特艺术。刺绣是满族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也是最有价值的手工艺术。满绣与苏绣等刺绣工艺相比,除了一脉相承的共同点之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价值,比如技法、题材、色彩、针法、构图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
  为此,从2010年开始,董宁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始进行“申遗”工作。经过一步一步的努力,满绣终于在2015年申请成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宁是重要的传承人。
  呼吁关注,让满绣名扬天下
  董宁认为,满绣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品,而且是一种文化商品,是一种符合现代城市审美的艺术形式。近年来,满族刺绣艺术已经逐渐为海内外所认知,其市场价值迅速飚升。从2000年至今,价值增长10倍以上,是我国和俄罗斯、美、日、东南亚等国家收藏的热门艺术品。所以,把这项艺术变成产业,有利于推进我市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规模。
  同时,从客观情况来看,满族刺绣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种类,作为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状况堪忧,面临失传的危险。机器刺绣逐渐成为人们接受的刺绣创作方式,手工刺绣工艺后继乏人,不被重视。海外刺绣工艺有取代满绣的趋势,特别是韩国“抢注”风潮渐起,我国有的文化遗产项目已被其抢注,现在正危及满族刺绣。人才不足严重威胁满绣艺术生存,现在葫芦岛地区满族刺绣传承人仅董宁一人,她虽以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了数十人,但限于知识结构、艺术天赋等方面因素影响,艺术传承任务重、压力大。
  满绣的传统工艺技法与苏绣、湘绣等各有千秋,不亚于“四大名绣”,但许多技法散失较多,董宁挖掘整理了50多种针法,但仍然达不到鼎盛时期的成就,传承受限,亟需抢救。
  在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关注下,目前满绣在葫芦岛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宁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未来,她想把满绣继续向更加广泛的人群推广,准备走进大学,同时做大做强满绣产业,让这项中国特有的刺绣艺术产生真正的社会价值。

图说葫芦岛